坦白說,本片趣味性遠低於我的預期,單論劇情和身為動畫片的有趣程度實在是乏善可陳。

但讓我意外驚豔的是本片融合許多音樂、歷史還有文化的橋段,許多60年代的經典元素細膩的穿插在片中,本片故事情節設定在1968年,如果有點概念再來看會有趣很多。

1960年代,英美社會都正處於重大變革的時期。

民權運動開始出現,終有馬丁路德金恩(Martin Luther King Jr.)著名的 I have a dream演講。反傳統文化、新左派思想蓬勃發展,婦女運動也正處於萌芽階段。反戰運動方興未艾,嬉皮文化因應而生。搖滾樂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元茁壯,直至1969年的 Woodstock Festival 推向巔峰(相信1969這個數字對搖滾樂迷來說並不陌生,日本小說家村上龍甚至寫了一本名為69的小說,後來也改編成電影,由妻夫木聰、安藤正信等主演,亦曾在台北電影節上映)。


(以下心得有劇情微雷)


 

電影內處處可見60's元素的巧思安排,音樂是最明顯的一環。除了對著老鼠唱經典老片魂斷藍橋(Waterloo Bridge)的主題曲,改編自蘇格蘭詩歌的 Auld Lang Syne 外,

電影大量使用搖滾樂史上1960年代英倫入侵(British Invasion)的代表性樂團經典歌曲。

the kinks 的 u really got me

rolling stones 的 19th nervous breakdown

the beatles 的 got to get u into my life 還有 love me do

the who 的 my generation

 

還有那個時期美國的傳奇樂手們

the doors 的 break on through

aerosmith 的 same old song and dance

Jimi Hendrix 的 foxy lady

以及片中出現 Jimi Hendrix 紅色吉他時,出現的經典歌曲 purple haze

 

更不得不提小小兵們從下水道出來時,被披頭四團員們從頭上踩過,

向披頭四 Abbey Road 的知名專輯封面致敬。

(Beatles的最後一張專輯Abbey Road發行時間正巧是1969年,不得不配服電影的細心)

這些搖滾樂迷們耳熟能詳的60年代及70年代初期經典作品,出現在原本以為設定給小朋友看的動畫片,有意外的驚喜感。

此外,電影在60年代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也所有著墨。

小小兵們初到紐約時,遇到正在遊行的嬉皮們,舉著 Love & Peace 的標語,高喊當時最流行的口號 :要做愛,不要戰爭 (Make love, not war)。

小小兵們要搭便車,看到當時嬉皮文化流行時,年輕人掛上寫著目的地的牌子,豎起大姆指搭便車的風潮。

電影其中一幕出現尼克森總統的競選看板,上面寫著:一個你終於可以相信的名字 ( Finally a name you can trust)。徹底諷刺尼克森後來搞出的水門案,顯示出他根本不相信任何人,也不值得讓人信任。

山洞裡的其他小小兵想去英國去跑到澳洲,因為澳洲曾是英國殖民地,就連澳洲國旗左上角都有著英國國旗;現在的澳洲國旗也是於1960年代開始使用,也難怪他們會跑錯國家了。

還有小小兵們跑到月球,結果鏡頭一拉遠,原來是在攝影棚裡;諷刺不少人曾認為當初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壯舉,實際上是在亞歷桑納州的片場拍攝。當然,現在也還是有人堅持登月陰謀論。
(這不禁令人想起工業金屬團,德國的雷姆斯汀 Rammstein在諷刺美帝文化的神曲 Amerika 的MV中,也是以登陸月球當梗,極盡嘲諷能事。)

最後,小小兵Stuart拿著女王送的吉他演奏 Van Halen 的 eruption,

台下三個變長頭髮的皇冠守衛,甩著長髮跟著節奏擺動,喜歡聽 metal 的朋友看了應該都能會心一笑。

最後一幕的砸吉他,更明顯暗示 the who 吉他手 Pete Townshend 在1960年代的"行為藝術"。(這位老兄在60年代這一砸,可以說是砸吉他界的始祖)

如果是抱著喜劇動畫片的心情來看,毫無疑問會覺得浪費了90分鐘;但意外發現一些細膩安排的場景,也算是意外的趣味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電影 影評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vid 旅行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